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9 11:44:42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因此,我从三个问句入手,以三个问句串联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从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从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白杨“高大挺秀,不择环境,不惧灾害”的特点;从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中,我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理解课文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重训练,以读为本,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以三个问句为突破口,串联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同时,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内涵,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了三个“不知道”。既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留下了一点遗憾,在课堂上忽视了对学困生的引导,今后会注意优差兼顾,共同进步。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曾经,新课标理念扑面而至,“忽如一夜春风来”,带来强烈的冲击,带来欣喜的期盼,高唱赞歌者有之,奉若神明者有之。是的,对于一颗尚未准备好的脑袋,一颗没有自己的思考的脑袋,除了不假思索地全盘接收,似乎也找不到第二条好走的路。曾经,我就是这样一名师。

几年的实践运行下来,新课标的真正落实遇到了一些困难,理论站得高实际运作难的缺陷浮出水面,彷徨者有之,困惑者有之,锐意改革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也有之。将新课标理念与自己的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脑髓”,我坚信语文学应当让学生学会感悟语言、运用语言,应当自由灵动、诗意盎然,语文课堂应当是一次次精神的旅行,一次次灵魂的飞跃,并藉让学生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为,我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

二、自然生成的课堂

第十三课《早》学手记片段:

《孩子,请跟我一起飞》

今天学习第十三课《早》。这是吴伯萧写的一篇游记,围绕自己在三味书屋的所见、所闻、所感,指出人要事事早,时时早,做“东风第一枝”。

早读课已经让学生听了课文朗读录音,并让他们自己也读了一遍课文。

午第一节课,我先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初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了什么。有的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明白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还有的回忆起以前学过的《三味书屋》一文。

我又问:“那么你对课文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提问:

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天哪,真想不到他们在五年级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后竟然还会有这样的疑问!)

鲁迅的老师寿镜吾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学生无知,有这样的问题很正常)

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这个不错,是全文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以“早”为课题?(与一个大同小异,比较好理解)

三味书屋今天还保存得好吗?为什么它能保存得那么好?(学生不能明白为什么一个若干年前的普通书塾今天还能让这么多人津津乐道)

面对学生抛出的这些问题,我理出了今天课的主要任务——介绍鲁迅。只有让孩子们先初步了解鲁迅其人,获得对他的一些最起码的肤浅的认识,才有可能理解课文中作者提到鲁迅所流露的敬意,以及这一个“早”字蕴含的真正的深意。

以往一节语文课,尤其是要好一节公开课,备课真的是一件很令人头痛的事。因为认真,备的都是详,环环相扣,字斟句酌,力求天衣无缝;因为担心课不知道自己应当说些什么,连学生的回答、回答之后老师的评语都一字一句写下——却没有考虑过,学生一定会这样回答吗?于是当“剧本”完成,表演开始,便十分吃力(还要貌似轻松)地、想方设法(还要不露痕迹)地将学生往自己事先设好的“毂”中赶去,步步为营,着着紧逼,手中的那根线越收越紧,紧到不但让学生喘不过气来,师自己也呼吸困难、辗转无策。

一连几次的失败,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学,如饥似渴的学习,让我渐渐懂得课堂无需预设的精彩,开始追求“不可复制的高峰体验”。

走进课堂,师心中应当有最起码的预设,粗浅的,大概的,有一个轮廓即可,无须精致细密,因为课堂本来就是自然生成的产物,不是你想它怎样它就会怎样。当一场对话即将展开,当一次思想的旅程即将开始,风景就是我们所未曾见过的,精彩也是无法期待和预料的,也许会翻山越岭,也许会跋山涉水,也许有小桥流水,也许是大漠荒烟,有多大的 ……此处隐藏12639个字……3

首先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这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感情自主地获取知识和运用能力以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就能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这样的课堂操作过程比之于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封闭讲问型阅读教学课堂模式,无疑更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可以这样说,是把阅读活动从教师的主宰下解放出来,还学生以主动权,而教师以对话式开放性的指导,使阅读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2、让学生只选择一般小内容或一个小问题进行研读,这样做学生不再未步亦趋,不折不扣地应命行事,有了充分的"自主选择"也有了充分自主研究的时间和空间。选择使研究的重点集中了,教学内容开放了,学生活动的空间扩大了,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权利。

3、研究要获得结果,是离不开研究过程的,研究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研读能力的提高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这堂课中我特别注重研读过程开放自主学习,在课堂中增加了较多的伙伴活动的环节,即合作学习,如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挑战朗读等这样有利于: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因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不管是提出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还是支持或反对他人的观点都必须经过学生批判性的思考去存同求异,渐渐地也增强了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因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发言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学生的表达言简意赅,用词恰当,把握重点,并具有说明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合作态度。由于小组讨论,学生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发言,听取他人意见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从交流中得到启发。因此问题的解决是集体性的,在讨论中能训练学生倾听他人的观点,乐于把学习看作是一项合作性的活动,形成良好的交往,从而具备合作意识与态度。这样也有利学生集思广益,开阔思路。

4、在这节课上我尽量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信息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悟性与灵气。我们知道所谓的想象就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感知到直接作用于他的事物,或者回忆起他曾经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某些没有经历过的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这种在人脑原有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以想象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科学家的假设、设计师的蓝图、画家的创作、作家的人物塑造、工人的技术革新都需要丰富的想象,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强,想象是创造的先导,那么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不同层次的想象题目,发展他们的想象,如果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直较重视这类问题的话,我相信学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富有悟性和灵气。

自己认为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出示第一题想象题:"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地猛烈地扫荡这世界。"学生一下子要把雨、风、雷、电四种自然现象扫荡世界的情景说清较困难,这时教师也没有做相应的教学调整,若能把当时的教学行为改为:小组同学合作完成:雨、风、雷、电四种自然现象扫荡世界,这样的话即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成功率。

我想若在以后课堂教学中,继续以"研究"为运行的载体和运作手段,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去研究,那么学生必定越学越快乐,越学越聪明。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就是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第二课时时,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现做个回顾和体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写作是用文字或口头语言表达内心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创造力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用新方式表达新思想。它要求老师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去中文来就难免空泛。细致的观察带来了学生具体的描写,不同角度的观察产生了不同的形象创造。

想象是由当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过程。

它是探索和创造的一把重要钥匙,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联想开始的。

联想对排除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有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也是提高中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

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内容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

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

一、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本学期充分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如上课时的小组内质疑解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让集体来解决;小组合作,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 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差,比如说常写错别字,写文章病句多,表达不清晰等等。本学期我注重了这方面的训练,训练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再如对生字的教学方法多样,有比较法,有重点突破法,有归类法等等。总之是想办法让学生记住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内容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山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

教学是艺术,反思是为了明天的进步,是为了学生,为了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在反思中完善自己,在反思中成长,继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继续新课程教学实践,在教学的道路上写下美丽的诗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